篸
篸
中国大陆宋体
台湾细明体
香港明体
日本明朝体
韩国明朝体
旧字形
小篆
楷体
拼音 | [cǎn] [cēn] [zān] | ||
部首 | 彡 | 总笔画 | 17 |
笔顺 | ノ一丶ノ一丶フ丶フ丶フ丶ノ丶ノノノ |
基本解释
基本字义
● 篸
cēn ㄘㄣˉ
◎ 〔~差〕古同“参差”,长短或粗细不齐。
其它字义
● 篸
zān ㄗㄢˉ
1. 缝衣针。
2. 古通“簪”。
3. 缀,插。
其它字义
● 篸
cǎn ㄘㄢˇ
◎ 方言,一种簸箕。
详细解析
详细字义
◎ 篸 cǎn
〈名〉
(1) 〈方〉∶一种簸箕 [dust pan]
一头挑着一只空篸子。——陈残云《香飘四季》
(2) 另见 zān
基本词义
◎ 篸 zān
山如碧玉篸。——韩愈《送桂州严大夫》。注:“篸与簮同。”
另见 cǎn
字形






字源

